村网通总站 三界社区 609362.nync.com 欢迎您!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紧挨沙西线的试验田将在它地扩建百亩。
该国家杂交水稻试验田于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扩建
将打造为集科研、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基地
在成都犀浦镇,有一片不起眼的农田,一群戴着眼镜的“农民”,十年来重复着播种、插秧、防病、治虫、秋收。
它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试验田,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手建起的“宝贝田”。近来,部分试验田因施工被占,基地已在郫县三道堰扩建新的试验田。而这新试验田也会成为西南首个杂交水稻科普基地,周末带孩子观光,去袁隆平的试验田里插秧,新年开春就能行。
说起袁隆平与他这片“宝贝田”的感情,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对三年前的那一幕仍是记忆犹新:顶着烈日,袁老不戴草帽也不打伞,走路像跑一般来到田边,脱鞋就径直下了田……
2006年,袁隆平亲临成都为他的“宝贝田”揭牌。资料图片
宝贝田的身世
上一次来成都袁老头顶烈日脱了鞋就下田
初建/
为四川定制,袁隆平来蓉揭牌
1月27日寒冬,水稻早已收割完毕,试验田只剩下一洼枯草,他却没停下来,在田垄上穿梭,照看培育的反季节草莓。
“小春时种经济作物,让农民增收,也可以致富。”说话的人是彭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和水稻打了10多年交道。
整个基地占地53亩,位于成都绕城高速和沙西线的交汇处,晃眼一看,除开多了两栋房子,和普通农田没什么差别。
不过,这片试验田选址在这里可不简单,要考虑土壤、光照、温度、湿度、水源等因素,经过10年精心培育,试验田才达到了杂交水稻科研的高标准要求。
2006年,袁隆平亲自来为成都分中心揭牌。成都分中心,也是袁隆平专门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气候地理环境“量身”定制的,直接受他领导开展科研。
扩建/
100亩新田,要搞农业观光教育
试验田和沙西线只隔着一层铁丝网,因为工程施工,基地会有17亩的试验田被占用,面积缩水三分之一。考虑到下一步的发展,基地已经初步选定了一块新址,它位于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100亩的新试验田,是现有的两倍。
“青杠树村环境好,沟渠纵横,很适合做试验田。”彭甦解释,整个成都分中心不会搬迁,相当于扩建了一块新的试验田。试验田面积扩大一倍,用处可不止是杂交水稻,新建试验田将会被打造为集杂交水稻科研、农业观光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基地。“袁院士一直希望有更多青少年,来学习、从事杂交水稻和农业科学。”
不同于其他学科,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在农田里摸出来的。青少年学习,也要从插秧、施肥、除草这些基本功做起。开春后的4月份,周末带着孩子观光,去袁隆平的试验田里播种、插秧,已经触手可及。
关爱/
上一次来,袁老脱鞋就下了田
袁隆平上一次来成都的情景,彭甦记得很清楚。那是2012年,袁老来到成都专门查看“Y两优973”。
水稻收割之际,太阳时常火辣辣,袁老来视察的那天,正好烈日当空。“他身体很好,不戴草帽也不打遮伞,走路像跑,脱鞋就下了田。”彭甦说,看到“Y两优973”长势喜人,袁老很高兴。
在“Y两优973”试验田里,袁老一眼就看出了优点:“稻穗压得低能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吸收阳光。”袁老指出,这种在当地生态条件下选育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很适合在四川省及西南等光照不足的地区生长。
“袁老早年在重庆读书,还经常参加游泳比赛。”彭甦说,袁老和四川人交谈时,都用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让人备感亲切。目前,由成都分中心承担部分工作的由袁隆平亲自主持的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已经结题验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宝贝田的荣耀
这片田的新品种媲美泰米
对于四川杂交水稻的发展,彭甦很清楚。“按照袁院士的路线,杂交水稻是从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发展。”他说,在世纪之交,四川在三系杂交水稻研发位于国内前列,四川的三系稻种子曾占到国内60%的市场份额,但两系杂交水稻近年发展迅猛,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了三系稻。
目前,四川水稻种植仍是以三系稻为主。而当时有人认为,和长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光照先天不足,两系水稻在四川是行不通的。
“但袁院士认为,只要因地制宜,完全可以选育出适应四川生态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彭甦说,成都分中心可以说是袁隆平为了在四川选育和推广两系杂交水稻而专门成立的。
2012年,经历6年的反复培育,一个新诞生的两系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成都分中心同时也从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2015年培 育 出 三 系 新 品 种“ 泰 优1808”,它的口感和质量足以媲美风靡国内的泰国大米,亩产可达到1400斤以上。大家熟知的泰国大米,亩产量仅600斤左右,国内种植的优质常规稻亩产一般800-900斤。“通过试验种植“泰优1808”,和种植普通水稻相比,农民每亩能增收一千元以上。”
宝贝田的旧事
他们,被称为戴眼镜的农民
奥拓冲进田5年无法试验
试验田位于沙西线公路旁,交通固然便利,但也因此受损。2009年,一辆奥拓轿车突然失控,冲入了紧邻马路的一块试验田。
这块田,当时正种着袁老正在试验的适合机插的新型巨穗稻品种“炳优900”,损毁面积达到70多平米。
“这个根本没法拿钱来衡量,70平米水稻被毁,工作人员也就无法收集到试验最重要的拷种数据。”他说,水稻播种后 ,大家都把稻子当宝贝一样呵护着,没想到出了这个意外,当年的活儿算是白干了,只能第二年重新开始。
不仅如此,由于试验田的耕作层遭到机油污染,这亩地不仅明年不能做观察培育田使用,未来5年也恐怕无法用于正常的试验。
吃不了苦做不了杂交水稻
成都分中心建立整整十年,整个团队只有20多人。平时的试验、技术环节由技术人员来做,一般环节由当地农民来做。
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骄阳,吹风下雨也要下田,这是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每一个水稻生产周期结束,技术人员都被晒得黑黝黝地,也被当地人笑称为戴眼镜的“农民”。
彭甦说,袁院士一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够加入杂交水稻乃至农业科技的研究大军。每年开春,基地都会 到各大农业高校,专门选取农业专业的学生来实习。
实习期间,新人要从播种、插秧、除草等基础做起,同时也要学习杂交水稻理论。老一辈的技术员经常在农田里,手把手地教导新人。因为工作条件艰苦,新人吃不了苦,大部分大学生实习完就离开了,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留下来的人都成了成都分中心的技术骨干。
专家对话
袁隆平弟子邓启云:建科普基地值得提倡
邓启云,是袁隆平超级稻百亩片目标攻关团队的核心专家,长期接受袁隆平指导,也是Y两优系列广适性超级杂交稻发明人。对于成都分中心的发展和此次扩建科普基地,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西都市报:成都培育的“Y两优973”品种,实现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这对四川杂交水稻发展意味着什么?
邓启云:成都分中心培育的“Y两优973”品种,还有2013 年通过上游国审的“Y 两优 1号”品种,都是以我选育的骨干不育系“Y58S”为母本培育出来的。对四川的杂交水稻研究发展来说,这是近年来四川取得两系育种进展的核心成果,也是仅有的可以在四川推广种植的Y两优系列合法品种。
华西都市报:成都分中心建立西南首个杂交水稻科普基地,您怎么看?
邓启云:袁院士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乃至参与杂交水稻的研究。建立这样一个青少年科普基地,可以说是对袁院士梦想的实践,值得提倡!另外据我所知,国内只有深圳等地有类似科普基地。